close




金門的傳統聚落訴說著金門人札根在這塊土地上的過去,紀錄金門人氏族的興盛和情感凝聚。



依尋儒道思想的建築格局呈現雕樑畫棟的精緻工藝,傳統古典的番仔樓寫照了金門人僑鄉奮鬥的歷史。



金門有一百多個自然村落,每個聚落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走進寧靜的古聚落,用觀光客的眼睛看在地人的生活。上一次六訪金門回來寫了一連串的金門遊記,有個網友在某篇文章下留了這樣的話給我:『妳到過金門,訪過金門,看過金門,但下次來金門時,請妳停下腳步,慢慢的,親近她吧..』
當時我回覆:『如果可以,我也想細細慢慢地品味金門、體認金門,我相信,她的美,足以讓我駐留很久很久,我只擔心沒有足夠的時間,而已。』



這一次七訪金門(是小七訪金門,也是第七次訪金門),半個月的停留時間不長不短,



走過的足跡有深度探訪也有擦身而過,總之,再次走進金門的歷史長廊。



遊記很難開始是因為拍回來的照片太多。



不論從金門的歷史、文化、戰地、自然等方面下筆都覺得太過零散瑣碎,總想更有系統的整理過再介紹給大家。那麼,就從傳統聚落開始寫吧。



不論已經訪過幾次,對金門,依然很有感覺..


『金城鎮_水頭聚落』
水頭的開莊始於元代,從大陸同安為避禍亂遷居至此,水頭村跟廈門僅一水之隔,早期居民經常往來中國從事商業貿易因此成為金門最早發跡的村落之一。



明代時期水頭村就有自己的碼頭了,至清乾隆時期來自江南的經商匯款更讓水頭富甲一時。當時大小宗祠宮廟陸續建造,一般民居也相當氣派,於是有了『有水頭富,無水頭厝』的金門俗諺在此地流傳開來。



清末民初,許多水頭子弟從南洋打拚有成後匯款回鄉蓋大厝,當時南洋一帶盛行巴洛克式洋樓,時至今日中界一帶依然,古典的迴廊列柱,優美的山牆裝飾,磚雕彩磁,細緻的泥塑雕花匯集了金門洋樓式樣大全,這和金門的傳統閩式建築十分不同。



其中以中界洋樓群中的『得月樓』最具代表性,得月樓是水頭聚落內的著名地標,建於民國20年,為了警戒和防禦匪用的槍樓,樓高11公尺,是當時全金門最高的建築。



『頂界十八支樑』就是昔稱有水頭富,無水頭厝的傳統閩南二落大厝,由9棟大厝組成,巷弄整齊屋脊相對,完成於清乾隆年間,比山后民俗村還早了120年,雖然時至今日已有些殘破,仍難掩古屋的舊時華麗。



村內建於1766年的『黃氏酉堂』是黃氏祖先興建作為學堂之用,它是一座國定古蹟,全屋共二進,分前後廳、花廳和左護龍,堂前的水池因石橋中隔成日月形,是金門唯一擁有園林池沼的老建築。



『黃乃甫番仔厝』建於1935年,是黃先生於印尼經商致富後返鄉建造的中西合璧建築,高懸『紫雲衍派』,色澤優雅的彩釉面磚和泥塑古屋景致相當引人注意。


『金城鎮_歐厝聚落、珠山聚落』



歐厝位在料羅灣西岸,緩丘環繞聚落形成獅頭龍尾穴的風水形勢。歐陽先祖於明朝嘉靖年間從江西來此定居開墾繁衍後代,聚落分上社、下社,村人都姓歐陽,整齊畫一的梳式排列呈現歐陽氏自古至今400多年來的常民生活。



介於歐厝聚落和珠山聚落之間的東沙(下圖),也是個古聚落,在這兒停留懷古優情一下。



珠山原是一個傳統寧靜的小聚落,村民都姓薛,聚落歷史比歐厝還早形成,迄今已650餘年。




『金湖鎮_瓊林聚落』
瓊林是金門地區傳統閩南聚落建築保存最完整的代表,這是蔡姓氏族的世居地,由於村內文武官輩出,朝廷御賜里名『瓊林』取代舊稱『平林』。



村內共有八座祠堂分屬七棟大厝,廟祠之多乃金門之冠,此七座八祠全部名列國定或縣定歷史古蹟。



傳統的瓊林民居樸實淳厚的風味十足,屋厝牆身的窗台多為磚砌,牆基則以就地取材的花崗石為主,正面採細緻的泉州白石,穿巷間的古樸水井和小菜園是公共區域。



除了宗祠之外,村內還有怡穀堂古厝書院、保護廟、一門三節牌坊、旌欽節孝坊、二座風獅爺均列為國定或縣定古蹟。



金門國家公園也把瓊林村列為人文史蹟保存區,在村內設有紅磚導覽路線與週邊景點相互連結。



瓊林過去是個民防自衛村,貫穿全村的『瓊林地下坑道』建於民國56年,全長約1300公尺,是戰時自衛保命的坑道。目前由村辦公室至環島北路北風獅爺段已開放參觀,狹窄的通道僅容一人通過,步程約15分鐘。


『金寧鄉_北山、南山聚落』
北山聚落原本僅是平凡僻靜的小漁村,1949(民國38)年古寧頭戰役(今年是戰役60週年),北山成了國共激戰的最前線,北山西南的雙鯉湖與南山相對,村民以李氏居多,傳統建築以一落二櫸頭、一落四櫸頭、二落大厝為主,多面向湖整齊排列建築,建築牆面有以花崗石亂石人字砌,也有以長石平砌,出磚入石等建築技法。



這幢瓦漏牆圮的『北山古洋樓』是古寧頭戰役最寫實的見證之一,民國38年古寧頭戰役爆發,共軍潛入北山一帶和國軍展開激烈的巷戰,火網交織流彈飛竄,整座村莊成了殺戮戰場。而這幢洋樓民宅首當其衝,先被共軍佔據為指揮部,後被砲火炸成斷垣殘壁,彈痕瀝瀝在目完整的保留至今令人怵目驚心。


『金沙鎮_山后聚落』
觀光客對『山后』比較不陌生,大多會直接聯想到『山后民俗文化村』,



其實山后聚落不只有民俗文化村,而是由頂堡、中堡、下堡三個地區組成,其中最知名的『山后十八間』即民俗文化村則位在中堡。



有關山后民俗文化村的介紹在六訪金門遊記時已寫過(按我)。




題外話:
2005年起,金門國家公園把部份整建修復完成的古宅洋樓規劃為民宿。『住古厝遊金門』的旅遊型態漸漸成為一種新選擇,修復後的古厝民宿保有昔日的建築格局和文化風采,每一間古厝背後都有一段精彩的歷史故事,住民宿分享主人的用心佈置就是一種體驗金門人傳統生活的最直接方式。目前水頭、瓊林、南山、珠山、歐厝、山后都有規劃古厝民宿,其中又以水頭聚落(下圖)最密集完整。



金門國家公園古厝民宿官網(按我)


圖片取自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全球資訊網。


延伸閱讀:
【七訪金門】行程總覽_完整版
【六訪金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evenc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